原标题:云南峨山县以党建引领办好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——(引题)
特色产业增岗位 就近就业蕴希望(主题)
云南日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朱超
近年来,峨山彝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“扩源、拓岗、盘活、提质、赋能”五个行动为抓手,盘活闲置资源招商、千方百计拓岗,推动资源变“车间”、产业进“车间”,全力推进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工作,让群众出家门、进厂门,顾家增收两不误。
专班“一张网”,汇聚更多服务力量
“以前,就业工作大部分是我们一家单位主抓,现在搭建起了‘基层党组织+政府+企业+人才中介机构’的招聘用工和劳务协作平台,组织、农业农村、发改、财政等部门和我们齐抓共管。”峨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说。
为做好群众就近就业工作,峨山县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贯穿到建设“家门口务工车间”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建立组织部部长牵头、工作专班统筹协调、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,以会议调度、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。
发挥好专班作用,是推进党建引领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的关键步骤。“工作专班建立如同棋盘,各单位就像一颗颗棋子。行业职能部门实时在棋盘上行走、专班及时统筹调度协调、数据第一时间汇集运行,真正让专班这张‘网’活起来、动起来,工作才能见成效。”峨山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玮说。
峨山县各行业部门积极发挥抓保障作用,着力在信息、要素保障上强化服务,围绕峨山绿色钢铁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需求开展订单式、定向式培训,开展电工、叉车等培训28班次,培养专业技术能人1200余人。同时,坚持以园区为主战场,以玉昆钢铁集团为“链主”,以活发智能、活发机械为龙头,精准开展以商招商,引入达盛建材、棣华食品等7户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,让更多群众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发展特色产业,盘活更多闲置资产
在玉溪市智晖设施蓝莓特色产业园种植基地里,公司技术人员正在给村里来务工的群众进行培训。小街街道流转土地1000亩引进玉溪智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建成蓝莓特色产业园,累计吸纳就业7000余人次,发放群众工资120余万元。
近年来,峨山县按照摸清家底、招企扩容、盘活优化思路,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资产,在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,积极打造就业帮扶新模式,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塔甸镇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适度合理流转和盘活2300亩土地,引进大杉农林科技发展(云南)有限公司和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在大西村开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,在嘿腻村建成鲜切花基地,全年用工2万人次,带动群众务工增收210余万元。化念镇结合产业基础、交通优势、企业需求,锁定招引目标企业落地建厂,引进玉溪杭氧气体有限公司、云南宏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,吸纳附近群众就业近500人。岔河乡通过土地盘活、精准招商,成功引入云南滇一服饰科技有限公司,企业自入驻以来,积极推进服装加工厂的建设工作。岔河乡党委书记王亮介绍:“项目建成投产后,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,可创造约300个就业岗位,有助于地方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相融合相促进。”
搭建就业平台,让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
“过去,我老公在外务工,我一个人在家,夫妻两地分居,矛盾也比较多。现在我俩都在大杉农林科技公司基地上班,有一笔不错的收入。”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村民祝晓英高兴地说。
像祝晓英夫妇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。为破解外出务工家人聚少离多、基层治理矛盾频发这一难题,峨山县坚持党建引领,建立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多方参与模式,因地制宜拓展就业渠道、创造就业岗位、搭建就业平台,坚持发展产业稳定一批,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,大力推进律律顺柑橘基地、云南太格果业有限公司“川津5号”早熟橘种植基地等农特项目,累计推动700余户农户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带动人均年增收4万元。大西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红明说:“以前大西村很多人在外面打工,收入不稳定,自从引来公司落地大西,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回到了大西,有了稳定收入,而且还能照顾老人、小孩,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少。”
当地坚持深挖“家门口”就业资源,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开展“一对一”稳岗补贴、技能补贴等优惠政策宣传6场次,累计为玉昆集团、活发铸造、太标集团等县内及周边劳动密集型企业输送劳动力3360余人,重点企业新增用工中,峨山籍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;坚持零工市场解决一批,引进用人单位58家,开展专场招聘15场次,提供岗位3710个,利用新媒体“直播带岗”推送岗位1.34万个,吸引了不少群众返乡就业,家门口的“小车间”成为解决民生就业的重要平台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